双臂拉力试验机的精度校准是保证测试数据可靠的核心环节(直接影响材料力学性能判定),需按力值精度、位移精度、速度精度三大核心指标分步校准,且需遵循国家计量规范(如 JJG 139《拉力、压力和万能试验机检定规程》)。以下是详细校准流程、方法及注意事项:

一、校准前准备(核心:保证环境与设备状态稳定)
环境要求
温度:20±5℃(温差过大易导致金属部件热胀冷缩,影响力值传感器精度);
湿度:45%-75%(避免高湿导致电路受潮或金属部件生锈);
无振动、无强电磁干扰(附近无冲床、大型电机等设备,防止振动影响传感器读数);
设备需水平放置(用水平仪检查工作台面,水平度误差≤0.2mm/m,否则框架受力不均会导致力值偏差)。
设备与工具准备
校准工具(需经法定计量机构检定合格,在有效期内):
力值校准:标准测力仪(精度等级需高于被校设备,如被校机为 0.5 级,需用 0.1 级或 0.05 级标准测力仪)、标准砝码(用于低载荷校准,如 10kN 以下);
位移校准:激光干涉仪(精度≥±0.5μm)或光栅尺(分辨率 0.01mm);
速度校准:光电计时器(精度≥0.01s)、标准量块(辅助测量位移)。
设备状态:试验机开机预热 30 分钟(液压式需预热液压油,电子式需稳定电路),检查夹具安装牢固、横梁移动顺畅(无卡滞)。
二、核心指标校准方法
1. 力值精度校准(最关键指标,直接影响强度测试结果)
力值精度包括 “示值误差”(显示值与实际力值的偏差)、“重复性误差”(多次测试同一载荷的偏差),校准步骤如下:
步骤 1:确定校准点
按试验机量程(如 0-100kN)均匀选取 5-7 个校准点(覆盖常用载荷范围),例如:10%、20%、40%、60%、80%、100% 量程(若常用 50kN 以下,需增加低载荷点)。
步骤 2:安装标准测力仪
将标准测力仪固定在上下夹具之间(需与试验机轴线同心,避免偏载),确保受力方向与传感器轴线一致(偏载会导致力值偏差>1%)。
步骤 3:加载与读数
缓慢加载至第一个校准点(如 10kN),稳定 3 秒后同时记录 “试验机显示值” 和 “标准测力仪显示值”;
按 “加载→稳定→读数→卸载” 流程,每个校准点重复 3 次(加载速度≤50N/s,避免冲击);
按同样方法完成所有校准点(从低到高加载,避免回程误差)。
步骤 4:数据计算与判定
示值误差 =(试验机显示值 - 标准值)/ 标准值 ×100%;
重复性误差 =(同一载荷下最大显示值 - 最小显示值)/ 标准值 ×100%;
合格标准(0.5 级试验机):示值误差≤±0.5%,重复性误差≤0.5%。
若不合格:通过试验机控制系统 “力值校准程序” 修正(如调整传感器系数),重新测试直至达标。
2. 位移精度校准(影响延伸率、屈服点判定)
位移精度指横梁移动实际距离与显示距离的偏差(如试样伸长量测量误差会导致延伸率结果错误),校准步骤如下:
步骤 1:安装激光干涉仪
将干涉仪的固定镜固定在试验机上横梁,移动镜固定在下横梁(确保激光光路与横梁移动方向平行),连接数据采集系统。
步骤 2:设定位移点
选取 3-5 个常用位移量(如 5mm、10mm、50mm、100mm),或按量程 10%、50%、100% 设定(如最大位移 500mm,选 50mm、250mm、500mm)。
步骤 3:测试与记录
控制横梁以常用速度(如 50mm/min)移动至设定位移,稳定后记录 “试验机显示位移” 和 “激光干涉仪实测位移”;
每个点重复 3 次(正方向移动,避免回程间隙影响)。
步骤 4:数据判定
位移误差 =(显示位移 - 实测位移)/ 实测位移 ×100%;
合格标准:误差≤±0.5%(或 ±0.1mm,取严者)。
若不合格:通过控制系统修正位移参数(如调整滚珠丝杠螺距补偿值),必要时检查丝杠磨损情况(严重磨损需更换)。
3. 速度精度校准(影响材料变形速率相关测试,如塑料拉伸)
速度精度指横梁实际移动速度与设定速度的偏差(加载速度不同会导致材料受力结果差异,如金属拉伸速度过快会使屈服强度偏高),校准步骤如下:
步骤 1:设定校准速度
选取 3-5 个常用速度(如 5mm/min、50mm/min、200mm/min),覆盖设备速度范围。
步骤 2:测量实际速度
用激光干涉仪(或 “光电计时器 + 量块” 组合):设定横梁移动距离(如 100mm),记录移动时间;
实际速度 = 移动距离 / 实际时间;
每个速度重复 3 次(避免启动 / 停止阶段的加速度影响,取中间匀速段数据)。
步骤 3:数据判定
速度误差 =(设定速度 - 实际速度)/ 实际速度 ×100%;
合格标准:误差≤±2%(高速段可放宽至 ±3%)。
若不合格:液压式需调整油泵流量阀,电子式需校准伺服电机转速参数。
三、校准后处理与周期
数据记录与证书
出具校准报告,记录各指标误差值、合格判定结果;
对不合格项需注明修正方法(如力值修正系数、位移补偿值),并重新校准直至合格;
报告需包含校准环境、工具信息、操作人员及日期(具备可追溯性)。
校准周期
常规周期:每年 1 次(用于质量检测的设备需严格执行);
缩短周期情况:设备维修后(如更换传感器、丝杠)、测试数据异常(如多次测试同一样品结果偏差大)、长期高载荷使用(如频繁测试 80% 以上量程)。